Keep和雷军想到一块儿了

看起来,加速拥抱AI,似乎是主动进击,但背后,也多有无奈。

KEEP.jpeg


花费1200元,大学生朱萌购买了为期半年的线上健身指导服务。


她对媒体表示:“视频讲得细致,还可以暂停、回放,教练会根据我每个月的情况定制运动和饮食计划,随时解答问题。”


像朱萌这样购买线上指导服务的健身者并非个例。据介绍,高峰时,线上减脂教练一周能接10多个订单。


但是,如果把线上减脂教练“换成”AI教练,由它来提供个性化训练计划、实时语音指导,健身者们会买账吗?


这正是运动科技公司Keep近期发力的重点,也呼应了Keep CEO王宁今年2月提出的“All in AI”战略。


当时,准确地说,在纪念Keep成立十周年的关键节点,王宁发布全员信《十载同行,向新而生》,明确表示Keep要全面押注AI,“基于十年的运动数据积累与沉淀,让在线健身从推荐走向生成”。


看起来,加速拥抱AI,似乎是主动进击,但背后,也多有无奈。


Keep近日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,去年,公司净亏损(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)4.69亿元,同比扩大59%。在此背景下,Keep不得不继续“折腾”。


和雷军想到一块儿


拥抱AI,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,别的暂且不说,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就提出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应用,真正赋能千行百业、走进千家万户。


在这股滚滚热潮中,健身行业概莫能外。这之中,Keep和小米创始人雷军想到一块儿了。


不同的是,对雷军而言,这是一场“顺风局”。


上个月,雷军晒出2025年第31次健身打卡,引起广泛关注,而在年初,小米官宣投资“爱动健身”(AIDONG SPORT),持股约15%,也引发网友热议。


具体来说,和Keep类似,AIDONG SPORT是国内一家运动科技公司,希望以科技创新赋能健身行业发展。


重点在于,AIDONG SPORT旗下拥有“爱动健身”App,2015年推出,作为一款健身社交应用,通过和健身场馆合作进行课程预约和小团队课程的预订,如今也走到了第10个年头。
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“爱动健身”App在与健身场馆深度合作的过程中,也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健身数据,进而为用户提供科学健身建议。

为什么说这是雷军的“顺风局”?


这是因为,经过多年布局,小米已经建立了较为强势的硬件生态,米家推出跑步机、动感单车、智能跳绳、筋膜枪、健腹轮等产品,加上小米手环、小米手表,形成了一个丰富、立体的产品体系。


不过,硬件生态之外,小米健身数据的洞察与应用相对较浅,因而顺势加大投资,不只入股“爱动健身”,还先后投资悦动圈(跑步、骑行等运动App)、野小兽(智能动感单车品牌)、云麦科技(打造家庭智能健康设备)等,让健身数据变得多元、深入,且和“智能”紧密相关。


相比之下,健身数据已然是Keep日积月累的“富矿”,用王宁全员信中的话来说,“十年的运动数据积累与沉淀”。


因此,Keep要做的,是拥抱AI,让AI变身为挖掘富矿的“金刚钻”。最新动作就是本文开头所涉及的,Keep正式推出垂直领域AI模型Kinetic.ai,并基于这个大模型,上线通用AI教练体验版“卡卡”。


据界面新闻报道,Keep上述产品基于十年的平台用户运动数据,可以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,支持实时语音指导和动作识别。预计5月的版本将整合多模态交互功能,包括心率监测与饮食建议。


换言之,瞄准健身智能化趋势,运用AI相关技术,挖掘、满足用户需求,Keep和雷军不谋而合。


问题是,Keep能让AI化作“金刚钻”吗?


难以逾越的挑战


在Keep官方微信公众号中,「新消费101」注意到,早在2018年7月,Keep便发起专门招聘,覆盖AI、算法、研发、产品、教练等岗位。


对于AI、算法、研发类岗位,Keep彼时的招聘要求是:“利用Keep1.4亿用户的运动数据,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体验。”


对照前述Keep拥抱AI的动作,“基于十年的平台用户运动数据,可以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”,是不是给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?


其实,不只是招聘涉及AI,2018年,Keep宣布完成1.27亿美元D轮融资之际,王宁提出,将投入AI研发提升到战略高度。


然而,六七年过去,Keep并没有展现出自身AI的“含金量”,如果不是在全员信中强调要“All in AI”,公众很难将AI和Keep联系在一起。


反过来,即使“All in AI”,「新消费101」认为,至少在短期内,Keep没法让AI化作“金刚钻”。


之所以如此笃定,是因为,AI与健身的“有机融合”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困难。据虎嗅报道称,2018年,Keep高层也曾坦承,在运动领域做数据标注比较困难。


“难点”在于,一是要“全”,标注一个人的运动轨迹,不仅要懂产品、懂技术,还要懂运动、懂解剖;二是要“准”,标注的准确度要高,“只有动作足够准确,才会有效果,而不是可能导致用户肌肉不平衡,或者引发伤痛”。


近些年,虽然人工智能快速发展,作为AI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,数据标注的地位随之凸显,但是,这个环节正面临多重挑战,“已经成为制约AI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”。


2024年10月,“安尚科技”撰文称,数据标注成本高企、标注过程不专业,且数据升级缺乏保障,影响了AI产品的性能和准确性。


今年2月,生成式AI爱好者郭佰鑫发文,也提到数据标注之难:“准确的数据标注是训练高质量AI体育大模型的基石,然而,体育数据的标注工作却如同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,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挑战。”


数据标注困难重重,但另一方面,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数据标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》指出,通过标注数据,可以训练出更准确、更智能的模型。


从这个角度看,虽然keep推出了垂直领域AI模型Kinetic.ai,上线了AI教练体验版“卡卡”,能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,但直击数据相关发展难题,让自家的AI模型、AI教练更准确、更智能,深度契合用户个性化需求,仍然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。


毕竟,为未来十年定调时,王宁的着眼点是“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硬件生态”。显而易见,数据是这一切的“基石”,怎么强调、怎么加码都不为过。


盈利还有多远?


和雷军在健身行业“撒钱”投资不同,Keep全面押注AI,是在年亏损超4亿元,且同比亏损幅度扩大接近60%的背景下展开的。


对于亏损原因,Keep的解释是,为了夯实长期竞争力,公司持续投入资源于新的战略业务及技术革新计划,导致相关费用有所增加。


与此同时,在财报电话会议上,Keep高层透露,预计将从2025年起逐步释放积极效益,通过AI技术赋能,提升业务表现并降低运营成本;此外,公司还将继续专注于加强供应链和费用管控及提升员工人效,争取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。


至于“All in AI”,王宁坦言,AI的核心是提升Keep的运营效率,以及降低运营成本,以提升公司整体商业化水平。


他强调,“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新的产品功能或开发一个新方向,就不考虑成本问题”。


结合起来看,发布AI模型、AI教练也好,推进“All in AI”也罢,都是为了降本、提质、增效,最终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。


就目前的情况而言,Keep赚钱主要依靠三大板块,分别是自有品牌运动产品、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、广告及其他。


2024年,Keep在这三大板块中的表现都不够抢眼:占比最大的是自有品牌运动产品,去年录得营收9.54亿元,和去年相比,微增了0.8%;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业务实现营收9.18亿元,去年同期为9.96亿元;广告及其他业务实现营收1.94亿元,去年同期为1.96亿元。


导致的一个结果是,研发费用整体下降。数据显示,2024年,Keep研发费用为4.39亿元,比2022年下降了18.24%,而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研发人员成本(涵盖相关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)的减少以及云计算服务费用的降低。


一边不断降低研发费用,一边想“通过AI技术赋能,提升业务表现并降低运营成本”,二者要达成“平衡”,难度之高不言而喻。


饶有意味的是,证券机构“国泰海通”点评Keep2024年业绩报告时,提到其拓展线上健身生态,加速拥抱AI,包括预计后续上线Keep App 9.0 AI版本、5月上线AI教练正式版、自有品牌健身产品优化升级等,同时也没忘记提示风险——行业竞争加剧、AI商业化低于预期、用户流失风险等。


行业竞争加剧自不待言,“用户流失”背后是保持用户活跃和增加每个用户平均收入的双重难题,“AI商业化低于预期”则是“All in AI”战略下产生的新风险、新问题。


每一项都是Keep盈利能力的掣肘,正因如此,Keep称“争取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”,「新消费101」觉得不大现实。


回想2018年,为AI等岗位招聘,Keep官方微信公众号写道:“希望你和我们一起,探索运动未来。”


眼下,Keep全面押注AI,AI模型、AI教练都来了,“运动未来”进入了新阶段,但盈利压力也与日俱增。


归根到底,所谓“向新而生”只是某种希冀,负重前行才是常态——像不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运?


本文转载自新消费101,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,原标题:Keep和雷军想到一块儿了

声明: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,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,转载/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,微信号:yutangxzs